邊邊圖錄Vol. 3| 你聽過「龍發堂」嗎?
出生約莫90年代的地方小孩,都有個被大人恐嚇的經驗:「再吵!把你抓去龍發堂!」又或者彼此嘻笑對方是「從龍發堂跑出來的逆?」
這樣的記憶對大湖和路竹長大的孩子而言,可不只是種「概念上」帶著隱喻意味的傳說——畢竟「龍發堂」這個地方就佇立眼前,建物巨大而華麗地無法讓人忽視,然而「內部」又充滿各種神秘傳說,始終如寧靜小鎮裡的一方海市蜃樓。
國高中時期,我讀的是台南市的學校,經常需要到大湖火車站搭車通勤。清晨時候刷票入站,等在小小月台上遙望隔著鐵軌的彼端,是一幢非常華麗、充滿繽紛色彩與立體人像的建築,上面題著「龍發堂」三個字。如果你看過廟宇建礁大拜拜的場面,大概就像活動期間會架起的兩、三層樓2D假廟,上面還會有會動的傳說故事角色人偶,在上面轉圈圈或騎馬晃動。
然而龍發堂建物上的人像更細緻,一看就知道不是臨時性的雕塑,乍看會以為那只是間比較高級的廟宇或禪寺。
除此之外,等車同時偶爾還能聽見那端傳來樂器合奏練習的聲音——仔細看,上頭假人有一排的動作正是每個人拿個不同樂器正在演奏——而我還曾想像過,那演奏聲音其實就來自建築上的人像,也在腦海編過故事,假人其實是由真人裝扮,夜裡還會換班。
說到這裡,是不是還挺好奇「龍發堂」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
1975年有部國外電影挺紅,叫《飛越杜鵑窩》,說的是發生在「精神病療養院」裡的故事,而「龍發堂」即可以比擬作「台灣的杜鵑窩」,只是從未合法過——即便至2018年被強制解散前仍收留了約500名精神疾病患者。
位於路竹區的龍發堂創立故事也同建築外觀充滿神秘色彩,喔,這裡也插播一個冷知識,大湖火車站的站址不在大湖區,而是在路竹區喔!(這真也是好神秘又可愛的操作,簡直就像小港機場不在小港一樣)(不是,小港機場真的在小港)
回到正題,1971年有位農民決定在農地上建寮修行佛法,又受友人託付患有精神疾病的兒子跟隨修行,久而久之,高雄地區愈來愈多人將同樣患有精神疾病的家人帶來這裡,而逐漸發展為能夠收容數百人的單位,甚至設計了能培養病患「職能」的養殖場、製衣場,並成立樂團、宋江陣等團體四處演出。這位農民即是龍發堂的創辦者釋開豐,約十年後又有追隨者釋心賢承其衣缽。
在當年精神醫學發展尚未成熟的台灣,這樣的收容機構無疑一解許多病患家屬的難題,但也衍伸出照護方式與環境品質上的爭議。2018年會被勒令解散,也是因為2017年堂內發生阿米巴痢疾與肺結核群聚感染案例,再次反映出收容環境與照護專業上的問題。
然而,龍發堂成立後帶出的輿論效應,被看作1980年代起政府研擬《精神衛生法》並積極推動精神醫學的淵源,1988年還有同名電影《龍發堂》被拍攝、發行。
龍發堂解散後,數百名病患被政府單位重新評估、安置。看似一個「醫療不發達」時代的結束,其實背後仍有許多議題需要被討論。
「法白」粉絲團2019年曾以一篇貼文
簡短地整理了龍發堂合法化的困境,《報導者》在2018年則製作了〈龍發堂最後的日子〉專題報導,採訪「堂眾」與家屬仍未解的難題——主流的收治流程與機構,真正解決他們的生活處境了嗎?這個由「正常人」所建構的社會架構,真的包容了他們的人生嗎?
這個問題,就連我一個心理學系畢業的人都感到疑惑。事實上,我們常勸別人不要抗拒就診與用藥,卻也清楚知曉藥物可能帶來的不適感,以及不知道何日才能真正去污名、或反而不必要「患者」調整自己以來適應環境的社會。並且面對精神疾患辛苦的不只是患者本人,還有其家屬看不見盡頭的照護工作。
過去工作上的一位同事,在臉書上經常分享她與患有思覺失調弟弟一同生活的記事,再積極樂觀或自嘲的敘事下仍藏不住疲憊,後來隨《我們與惡的距離》熱播,她也受訪為更多人呈現精神疾患家屬真實的困境與感受。類似議題的出版品,還有台北文學獎年金得主廖瞇所寫的《滌這個不正常的人》這本書。
哎呀,不小心把這系列變得有點沈重。
但每每在大湖火車站等車,遙望對面夜晚仍亮著燈的龍發堂,實在很難不想到這些。奇幻的邊緣物語,卻是某些人真實的生命。
這邊也想提供給有相關需求的人,若你也有相同的困境,照護家人之餘也記得讓自己喘息,別忘了還有這些資源可以運用喔!
邊邊圖錄:毋知嘛袂按怎的高雄邊緣物語
一般人要是說:「我要去高雄。」範圍大抵不脫三民、鹽埕、苓雅、前金或鼓山(以下開放補充),不說外地人認知中的「高雄」其實只佔整個(縣市合併後的)「高雄」一點點,身為成長於高雄接壤台南邊邊的人,我要進市區時也常常跟我媽說:「我要去高雄。」
欸,那我現在到底是在哪?(我是誰?我在哪裡?)
你聽過「湖內」嗎?(不是內湖)這是一個比路竹再北一點的地方,搭火車要在「大湖」站下車(沒有草莓),是據說未來會並存高雄捷運和台南捷運站點的那個神秘小鎮。住在如此邊緣又身份認同混亂的地方,每天出門都在抓寶,那個⋯⋯這種東西你應該沒看過吧?
這個專欄,就來畫給你看,關於湖內、茄萣、路竹與永安一帶的地方見聞——雖然就是些不知道也不怎樣的邊緣物語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