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在高雄玩音樂這件事-淺堤 Shallow Levée

編輯ー謝宏偉

 

淺堤 Shallow Levée

成立於2015年,原名為「蔡依玲樂隊」,成員主要工作、居住於高雄,以臺語和華語進行創作,2016年4月更名為「淺堤」。2016年9月,以《怪手》一曲入圍第七屆金音獎最佳搖滾單曲獎,2018年10月於中國進行巡迴,曾於韓國、日本、香港等地演出。

・FACEBOOK


成員

• 依玲-主唱、吉他
• 紅茶-吉他
• 方博-貝斯

作品

• 單曲|2016 《Demo.1》
• 單曲|2017《湯與海》
• 專輯|2019《陷眠》
• 專輯|2020《不完整的村莊》




Q:現在「北漂」一詞很常被討論,你們選擇留在高雄的原因是?以樂團來講,在南部跟北部有差嗎?


依玲:
我是找不到出去的理由。純粹玩團的話我覺得差異越來越小,因為現在網路非常方便;有差異的應該是進修講座或課程的機會在高雄不多,要跑去北部上課。至於接演出的話,你的費用必須要提高,因為要多算交通費,當公司要邀演的時候,臺北對於資方來講就比較省。

紅茶:我是想陪父母。差異應該是開銷吧,就是租房跟吃東西就是比較貴,可能北部活動多,南部要請教混音或是後製技術的人比臺北少。

方博:我是應該還沒去而已,之後有可能還是會去北部,但玩團一樣可以玩,因為臺灣其實很小,高雄跟臺北的距離不遠。 唯一要說差異的話,我發現高雄玩團的人,無論大家玩的曲風如何,彼此關係都還蠻好的,所有人都會認識。可能臺北人太多,我認識這個圈子,不一定認識另一個圈子( 依玲:因為真的很小吧(笑)


Q:以音樂產業的角度,目前的高雄有沒有提供創作上的土壤呢?

依玲:如果是創作的話,我覺得在哪裡其實都可以,主要是那個後端的東西有沒有助你一臂之力。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沒有看到機會跟可能性,在各個領域都是這樣。譬如說我不認為高雄做設計可以生存,就不會有那個膽子去成為做設計的人,音樂也是一樣,純粹覺得這個地方不好玩,就算做了好玩的事情,也只是侷限在自己的圈子裡面。

方博:我在百樂門(註一)上班,真的覺得高雄一直沒有新的團出來。

Q:認為高雄的硬體建設對於藝文表演有實質的幫助嗎?

依玲:我覺得硬體多當然好,但重點是企劃的人員。我們也不能全部把責任丟到某一邊,但健康的型態應該是要互相去扶持成長。 方博:整個文化的最核心內容其實還是創作者,目前無法填滿這麼大一個殼。 紅茶:就像你蓋了這麼棒的音樂廳,結果我們音樂系的學生出來當什麼?當音樂老師,有幾個是當表演者的?我們就把國外的內容整個搬過來,但長遠來看,我覺得是沒有很大的幫助。

Q:現在高雄音樂祭很盛行,對於這個現象的想法是什麼?

紅茶:跟經濟有蠻大的關係,譬如說一個團的發片場400,買個唱片又400加起來800,你出去唱歌、看電影再吃個熱炒,搞不好還不用800。聽團在消費上的門檻比較高,對於其他人誘因是不足的。 方博:而且網路太盛行,線上就可以看到太多東西了。倒是近年來發現,我們身邊有一些同輩的樂團,越來越可以一下子把票賣完,但是這個現象以前是看不到的,很多團爆紅的速度很快,紅與不紅的差異很大。

Q:你們認為願意到現場聽眾變少的原因是什麼?

依玲:我覺得場館有影響,不曉得是因為沒有年輕人,還是年輕人不出門。高雄有很多空間,卻沒有發展出很多的可能性。現在辦很多音樂祭,但實際上跟高雄樂團沒有連結感。

Q:高雄對你們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方博:最小的記憶是從玉井開始,小學後就到楠梓了,在高中前沒有任何對市區的印象,剛到市區好像打開了一個新世界,會覺得高雄原來這麼大喔!第一次喝咖啡也是在那時候,覺得很難喝。放學會在火車站補習,覺得市區的女生好漂亮。 依玲:我到讀書以後才從澎湖搬到小港,小時候會覺得自己的家是澎湖,對那裡比較有感情。我對市區的比較衝擊的印象是以前中央公園還是中山體育場時,我姊會為了要看阿妹的演唱會搭很久的公車,我跟我媽就會在附近吃東西,等我姐看完演唱會再一起回小港。(笑)



(註一)百樂門:目前高雄最具規模的音樂空間,分為位在駁二大義區C10的小庫(230人)、大庫(1400人)和駁二大勇區的月光劇場(950人)3個部分,落成以來已舉辦過多場海內外知名樂團的演出,也是大港開唱的表演場地。

⦿ 本篇於2018年採訪,收錄至《megao大雄誌-Vol.2 高雄發財夢》

▲ 淺堤 shallow levée -【高雄 Kaohsi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