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雄,不騎車等於沒有腳?

撰文・攝影ー莊騏嘉

高雄繁忙的馬路,我們經常檢討塞車,但我們卻很少觀察這些路上都有哪些問題存在。    圖 © 莊騏嘉

高雄繁忙的馬路,我們經常檢討塞車,但我們卻很少觀察這些路上都有哪些問題存在。 圖 © 莊騏嘉

 


在高雄,不騎車等於沒有腳?
在高雄騎車可能方便,也可能不夠安全。


騎車,是高雄大多數人的共同記憶,甚至很多家庭在孩子18歲時,把機車當作是成年禮。根據統計至109年1月,全高雄市人口277萬人之中就有202萬輛機車77萬輛小客車,龐大的車輛支撐起繁忙的城市運輸,也養成了高雄人的種種習慣。

在上班時間及下班時間,大量的私家車湧入道路,在這種時候大家都會心想:如果道路再寬一點,會不會可以開的再快一點呢?

不過,真的是這樣嗎?
今天,我們就來一探高雄的道路現狀及窘境吧!

民族路口

民族路口


民族路: 身為台一線的使命與任務

民族路可以說是高雄市區縱向交通的最大命脈,最北銜接「楠梓百慕達」而最南終止於「中正金融商圈」,續接光華路能繼續往南行駛,橫跨原本鐵道的「民族陸橋」也是高雄市區最長的陸橋。也因為民族路本身的方便性,因此成為了私家車、大卡車、機慢車交通最熱鬧的幹道。

民族路的路寬設計是60米,北段南北各二快車道、一個混合車道,而南段各三快車道、一個混合車道,都有三個分隔島,分別將快慢車道與對向車道分隔開,也因為這樣的設計,造成機慢車只能行駛於寬度不足4公尺的機車道裡,在許多路段中,民族路都設置了停車格及右轉道,每每行經民族路時,機慢車經常會被準備路邊停車、及右轉的車輛阻擋造成車道回堵,加上台灣機車的使用習慣,許多騎士都習慣騎在路肩與車輛右側,發生車禍也是三天兩頭的事。

民族路,大量違停發生中

民族路,大量違停發生中



大順路:壅塞的雨豆樹大道

大順路,擁有雨豆樹隧道的美稱,因為其特殊的路型,串連了南高雄的苓雅與北高雄的農16特區,也是東三民最主要的交通動脈,在鐵路未下地之前,是為數不多可以通行南北高雄的道路之一。居住人口眾多,再加上發展較早,許多早期透天都沒有附設停車空間,當地停車需求非常大,加上大順路沿線的商業以「車商」為主,大量路肩遭到佔用,因此每到尖峰時刻,大順路是高雄的必塞路段。

大順路寬度30公尺,南北各一快車道、一混合車道及一機慢車道,路中間有雨豆樹分隔島,路肩設有停車格,路口處沒有設置右轉專用道,這也是大順路最大的硬傷。雖設有人行道,但年久失修,加上違停嚴重,人行磚部分已被壓碎,補救的方式以混泥土填充為主,造成現狀人行空間非常不理想也不整平。

大順路的機慢車用路人習慣,許多因「違停汽車」而遭阻擋的騎士,會逕自騎上人行道越過斑馬線直接到待轉區停等,造成行人、身障者的用路充滿潛在威脅,甚至可以看見不少行人會選擇直接步行在車道上,險象環生。

大順路雨豆樹大道,人行磚部分已被壓碎,補救的方式以混泥土填充為主

大順路雨豆樹大道,人行磚部分已被壓碎,補救的方式以混泥土填充為主

雨豆樹大道

雨豆樹大道


自立路:行人的道路使用權?

自立路,其實在高雄並不特別,是一條並不很寬、也不算窄的路,曾經也是為數不多可以穿越鐵路貫通南北高雄的路之一,但也因為陸橋的拆除,讓一個問題浮現了出來「自立路沒有人行道嗎?」

陸橋拆除之後,原本隱身橋兩側的透天重見天日,但也被人注意到,自立路的兩側並沒有施作人行道,不只是陸橋拆除的這段沒有,而是整條路都沒有。自立路寬度20米,南北各設兩混合車道,沒有路肩,部分路段設有路邊停車格,同時道路整段未設置人行道。自立路雖路幅不寬,但北側車流量大,這也造成了行人步行於自立路的危險,雖道路兩側透天都有騎樓,但每戶都把騎樓佔為己有,在路上,甚至很難看見有一段騎樓是可以使行人完整收納進來的。

騎樓在法律的定義中是「私有公用」的,也就是在未設立人行道的道路時,以不擋到行人通行為優先原則是可以擺放私人物品的,但在高雄這則條例若未被人檢舉,絕大多數變成了「雖違法但無人管」的情況。在一些商家門口,更可以看見機慢車的違停,這些陋習雖然在「情理法」上說的過去,但在遇上車禍意外時,則難釐清事實,更少有人從道路設計的根源去檢討錯誤。


自立路

自立路

騎樓無法通行的自立路

騎樓無法通行的自立路

 

概念、觀念、法規的改正

以這三條路為例,並不是因為只有這三條路有問題,民權、民生與民族路有著一樣的問題,道路設計上的失誤、人行道的缺失也並非大順、自立路專屬。


那該怎麼改正這些問題呢?提出幾個構想…

一、從「車速分流」轉變為「車向分流」

台灣交通不論是法規或習慣,都是將機慢車與快車做分隔,以至於誕生「待轉區」這樣「要左轉先右轉」的概念、「禁行機車」、以及民族路的現況,機慢車不只被阻隔在慢車道上,更因為無法迴避大車的突然轉彎而產生不必要的危險。

因此應該先改正的就是以「車速分流」這樣的舊有思維。

以「車速分流」為導向的路口設計

以「車速分流」為導向的路口設計

以「車向分流」為導向的路口設計

以「車向分流」為導向的路口設計



二、散步復興,找回漫步生活

當我們開始要求「電動公車」與「輕軌」時,其實我們都太過習慣有機車的生活了,也因為這樣在高雄部分道路並沒有施作人行道,因為在早期認為,騎樓已經可以充分供行人使用,但實際走一圈高雄,反而很難得有整個街廓都是可以供行人走完全程的;而有施作人行道的路段呢,更可以看見部分機車騎士違規騎上人行道等紅燈,這都反應著:在高雄,行人的路權並不完整的問題。

修正的方式很簡單也很困難,例如:將人行道墊高、減少過多人行道便道斜坡、在人行道路口處設置無障礙「擋車柱」等等…這些辦法雖然逐一施作都不是難事,但在觀念的不對等下,許多居民仍會以不符合生活需求為原因,向民代及代議士反應檢舉,造成許多「人本」構想駐足不前。

三、路越寬,車流越快嗎?

下班時間,許多人會選擇行駛民族、中華、中山、博愛這些道路來通勤,但正因為大家都這麼想,在這種時間上,這幾條幹道就是高雄「最塞的道路」,這也顯見了路寬或許容納的車可以更多,但也因為如此,大家都會選擇這些大路來通勤,從結果而言,車速沒有明顯的提升,甚至是道路的服務水平還會因為壅塞而更下降。解決辦法例如:提供更多元的交通選擇、並且強力執法違停與交通違規等等都是可行的辦法。


中正二路&民族二路口的行人庇護島

中正二路&民族二路口的行人庇護島



結 語

這幾年其實可以看見市府在人行空間上開始做許多的優化,例如:行人庇護島、部分巷道的綠色標準型人行道,漸漸有許多人本的改善,但沒有搭配鐵腕的執法仍很難實現真正「人本」的,就像是仍然可以看見不少車輛停放在人行道上。

「情理法」,是我們對於生活的某些方便所貪圖的藉口,希望法律能夠通融這些方便,因此我們對於檢舉苛刻,甚至斥之以鼻,但當意外來臨時,我們卻沒有真正從根源去理解潛在因素。

高雄是一個富有人情味的城市,但「人情味」不能建立在交通的寬恕上,因為這些的種種,我們把交通意外當作「黑天鵝」,但我認為,這些日常習慣可能才是我們所忽略的「灰犀牛」。

參考:「綠色人行道」淪停車格 路人得繞道


image-asset.png

作者 / 莊騏嘉

高都觀測站創辦人。我希望將複雜的高雄土地開發、都市審查計畫等在地消息向外傳播。
如果你身在城市,是否也會多多關注這週遭的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