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瑪夏部落,離家後卻在這裡被「家」的故事圍繞
|專欄 ✦ 大地廚房|
日子,一泓凝結的生命風景
我注視劫後的生命— 貝嶺〈穿過黑夜的我最後的眼睛〉
小巴穿過那瑪夏一座新入口,白壁上山豬、飛鼠也在雀躍陪伴;陳舊塵土層疊出山形坡勢,靜定目送我們到訪深山部落。兩個太陽一個月亮(兩天一夜),是我們在那瑪夏瑪雅部落度過的時間,這裏新舊交織的故事,雋刻於那瑪夏居民之身,他們彼此匯聚,成了山間微光。
本回行程
DAY 1
甲仙 ⇀ 芒果樹部落市集 ⇀ 民權國小 ⇀ 龍鬚菜田體驗 ⇀ 卜谷嵐自然生態農園
DAY 2
搗小米麻糬 ⇀ 手作貓頭鷹 ⇀ 甲仙午宴 ⇀ 賦歸
途經小林村
那瑪夏區由「南沙魯」、「瑪雅」、「達卡努瓦」三區域構成,通常經由甲仙進入那瑪夏。小巴攀山途中,在小林村紀念公園稍停,我們站在公園高地上,向前望著不遠的一片荒蕪 - 那曾是雞犬相聞的小林村落,2009年的風災裡頃刻覆滅。
時值祭儀,寄給思念的紙船擺在棚架下,綠色草皮間工整鑲嵌往日小林村的戶戶門牌以及山櫻花,面對如斯切實呈在眼的事實,一種難以相信和接受的哀傷翻湧而上,我們無力抵擋,卻也不能為它,做什麼。
看見芒果樹,家就近了 - 芒果樹部落市集
乘車徐徐山土,就要上到那瑪夏的瑪雅,本是一行離家露營的人,卻在這裡被「家」的故事圍繞。
抵達「芒果樹部落市集」部落青年毖詠把我們領進富有故事的「山棕月語」咖啡廳。一旁植有芒果樹,中間橫躺著香樟巨木。
毖詠先指著窗外幾株參天芒果樹,表示早前的瑪雅人步行上下山,路途縱然遙遠,但看到芒果樹,便知道家要到了!又指回廳間一段大木,毖詠說這是在自家林間遭人盜伐,卻因盜賊搬不走才留下的百年香樟樹。
香樟被伐,令人心痛,毖詠一家也因此思索該如何讓已斷的百年樹木延續生命意義。「咖啡廳」是這樣開始的:為免讓樟木受風雨侵損,先有了鐵皮屋頂,有了竹架,再有了窗戶;為了讓人明白這斷樟留在一群人心上,這群人不希望居住土地上再有事物不被珍惜,所以將遭伐香樟分枝加工成桌椅,讓來到芒果樹部落市集的人觸碰得到。
「山棕月語」咖啡廳,取自布農射日神話「與月亮立下盟約」之意,表白心中冀望將布農文化透過餐桌讓更多人認識的堅定。
面對行路顛簸、家園受摧,並發揚部落文化的艱難,瑪雅部落裡的人,彷彿有種「這是我的土地」的豪情能以面朝困境。事實上「芒果樹部落市集」正是居民針對部落災後經濟、環境破壞、地方價值等問題深議後,以「分享」為基調打造的「夢想家庭組織」,他們倚山而活認為「現代農業是守護部落土地的產業」。
鑽石級綠建築 — 民權國小
以前的以前,水的祖先留戀大地,傳說中的大鳥「海碧斯」解救了「布農」;昨天的昨天,莫拉克領著其三千毫米的族人,依著其祖先的記憶,慕名造訪布農的子孫⋯⋯。
— 南沙魯紀念公園 八八水災簡介
當年,民權國小也這麼埋沒泥水與石土裡;現在,於前往獲取台灣綠建築最高等級「鑽石級綠建築」認證的新民權國小路上,前校舊址仍存,隱約可見荒草間規整的單層白色長方形房屋還附有通往泥土的樓梯⋯⋯。
莫拉克過後,台達基金會捐助民權國小重建,建築師郭英釗認為「家」是那瑪夏瑪雅里滿足學校教育和居民避難需求的共同交集,以富有「家庭」概念的鄒族男子聚會所,以及山區隨處可見的曼陀羅花作為「家」的象徵設計建築。
在以綠建築揚名世界的民權國小裡,什麼會是當地人數給外地人聽的家珍?青年嚮導毖詠,仰頭指著巨型杵臼造型的水塔,說起以前晚輩搗米要是一粒米落到地面,身旁長輩肯定隨手拿起身邊物品砸去,教訓這不知惜物的孩子,水塔畫上杵臼意味飲水思源。
國小牆面上立體的雕刻,有布農族的創世神話〈大螃蟹與大蟒蛇〉講述久遠以前片地被水圍繞,先民遂居高山。還有蟾蜍、小鹿、海碧斯(紅嘴黑鵯)替布農族隔水取火的故事
和毖詠踏上觸感陌生的操場,才覺非比尋常!炎陽下跑道竟不燙腳還比尋常鬆軟許多,原來是類似人工草皮的回收材質製作。另外這也是全台唯一高低差三公尺,有上坡和下坡,完全依原有山勢建造的操場!
龍鬚菜田體驗
不耐曬又需要高濕度的龍鬚菜,近年已成為海拔600~700公尺那瑪夏地區的優質農作物,既脆又嫩的口感甚至讓北部老闆都特地找到那瑪夏來買菜!
農民周瑞發和他的夥伴霞光裡露出燦笑,手上還拿著一顆佛手瓜,說要帶我們認識部落裡的經濟作物龍鬚菜。龍鬚菜原來是佛手瓜「根、莖、葉」的部分,佛手瓜本人則是果實,可以運用長出芽葉的佛手瓜種出龍鬚菜。
四季皆可採收的龍鬚菜,具高經濟價值,菜田主人周瑞發甚至說三天不採收葉子就會老去,成長期短,很快便能收成,不需像水蜜桃需投入十年成本。這項優勢讓那瑪夏人稍稍得以餬口,緩解災後帶來的沉重經濟問題。
感覺至上 — 炸龍鬚菜料理
每個人從田裡帶回捧花般的龍鬚菜,交到料理桌上,部落廚娘翁慧翎傳授大家炸龍鬚菜的酥脆麵糊調製密技:首先將酥脆粉、水、鹽和一顆蛋按「感覺」調配成糊,再依「手感」豪邁撒下白醋攪和。廚娘特別叮嚀,加入白醋可使炸好的成品更脆。
紮營體驗 — 卜谷嵐自然生態農園
在馬雅部落聖山前,部落青年毖詠及大地廚房工作人員示範如何搭建帳篷作為夜晚的住處。農園主人專注在熊熊火光前,烤著竹筒料理和山野鮮蔬預備露營晚宴。
注意到餐具了嗎?豐盛的晚餐都盛在厚實桂竹碗裡!這些桂竹是毖詠跟家人從海拔1100公尺山中取得的材料,光是帶著竹子下山就讓毖詠瘦了六公斤。桂竹帶下山後,還需熱水煮過才能使用,毖詠得意地說:「你們用的這些碗,大概已經用了三年!」是的,已經三年還是那麼光滑,真是自然間的好物。
夜晚,我們在聖山前睡去;清晨,在雞鳴時睜眼。營帳前有片青龍果園,也是雞的家,雞可以為青龍果除蟲。如此經營農作,是園主希望家鄉土地能永續經營生長的堅持。
杵臼體驗 — 搗麻糬
傳統部落族人家門前會擺放杵臼,一份杵臼約可養活15~20人,門前杵臼因此可用來作為家族人數的衡量工具。
由於台灣小米珍貴,現多用進口小米取代。熱騰米飯須立刻放入臼中,趁餘溫尚存以杵敲打,動作若標準利索,約莫15分鐘就能得到麻糬。
毖詠補充布農族常用糯小米做年糕,來到卡那卡那富族地方發現他們會用紫地瓜、南瓜增加顏色,於是有了新學習,今天也得以在這一帶見到紫色或橘色的麻糬。
等道路沿消失了 一 簇簇雪
你是披著陽光走來的 多清爽的姿態啊 — 貝嶺〈愛〉
兩天一夜接受以馬雅部落為代表的一份那瑪夏的接待,居民守護土地及其上文化的理念,和他們因爲信念支持,自發地把部落各種生長之物經營得好像光的光輝。曾遭難的人們並不抵禦災難,他們承受也接納著每一天的難題,努力構想如何讓居住的土地和人更好,這是愛,也是人對周身之物的良善。
猶記前往那瑪夏,有段自旗山往甲仙的路,周山圍繞,山色蒼翠,令人以為山的一端多麽夢幻,到了小林村和重建中的那瑪夏,才發現山的後面,有我們不知道的憂傷的故事,和勇敢的故事。若你善良,要更努力,還有堅強,你會身披陽光,在我所有手指張開的方向。
大地廚房
專欄
❶
林幽谷間的奇幻紫饗宴
❷
尋覓杉林田野間的瓜瓜世界
大 地 廚 房
高雄大地廚房這次規劃了2019年末至2020年3月,為期4個月6場次的尋「味」之旅,並以「回歸土地」為主軸,從大地中尋覓生活之間的食材,有什麼就吃什麼的理念出發,邀請遊客進入社區,與在地農民或廚師利用在地食材一起認識農產、一起料理、一起共食。